内家功夫其实并不复杂,说它不复杂,是说它总体的功夫并不多,主要是训练的时间长。为什么常常那些理论家们总有无数的话可以说呢,我想主要是歪论太多。没见哪个真正的实践家常常整本书发表长篇大论的。很多实践大家往往留下的只是只言片语。 保守是肯定的,那是他们的专利。要他们说,他们要么说些皮毛,要么缄默。再多说,就只能说假的了。倒是如我这等半瓶子醋的,反而滔滔不绝。何以,因为多以想象而非真体验说话。或者是以师长的话加以发挥,全没实际根基。这有点像魔术中的门子,看着很神妙,以此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,如果真知道了门子,反而没有那么多奇妙的想象空间了。 董英杰(1897~1961)河北邢台任县人,先师从李香远学习太极拳,后追随杨澄甫,接触过杨少侯,在杨家太极拳的基础上,自创董氏太极拳。上世纪30年代,在香港创立了太极拳健身院,广收港、澳弟子传授拳艺,名声显赫。民国时期南京打擂,打败了英国拳王,从而威震天下。上世纪50年代,董英杰先生应邀前往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地教拳授艺。长期在香港、新加坡等地授拳,弟子遍布世界各地。有著作《太极拳释义》(香港:商务印书馆,1948出版;)传世。 拿董英杰的视频与汪永泉的比较,感觉腰腿极为近似。但观其徒弟的,却是形多于实,且架子过低。从训练的角度说,架子过低也没什么不好,但可以试想,如果架子再高些,一样打出神韵来,那功夫应是高一层。 董英杰有一篇练拳经验谈,说的很中肯。是不可多得的练拳指南。有句古话,叫暗识揣摩。内家功夫全在这暗识揣摩上。有句俗话,叫:今人理论高,古人功夫高。高谈阔论的理论是吹牛用的,而实实在在的经验谈,才是应该珍贵的。 下面是抄录的这篇不可多得的文章,与拳友们共享。我认为他说的都是真东西,每一项都要认真体会。如第一条,“力出于骨,劲蓄于筋,”我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,做过一点粗浅的探讨。如第二条和第三条,如“身法正确”云云,在我的文中也曾反复强调。如此等等,就不一一例举了。这也证实我的许多探讨,原来前人都已经说过。此也反过来说明,如果早些看过他等前辈的文章,我也可能少走一些弯路。 01、太极拳系内家拳,力出于骨,劲蓄于筋,不求皮坚肉厚,而求气沉骨坚,故无张筋错骨之苦,无跳跃奋力之劳,顺其自然,求先天之本能,为返本归原之功夫。 02、练太极拳有三到、神到、意到、形到、如身法正确,神意俱到,则进步甚速,每日有不同之感觉,学者宜细心体味之。 03、如身法不合,神意不到,如火煮空铛,到老无成,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,故第一须勤,第二须悟,功夫如何,视智能如何,但勤能补拙。 04、练习时呼吸,要自然呼吸,不要勉强行深呼吸,功夫纯熟,自然呼吸调匀,不则有害无益。 05、太极十三式,本为导引功夫,导引者,导引气血也,故功夫纯熟,气血调匀,百病消除,千万不可自作聪明,如舌顶之上颚,气沉丹田等类,功夫到后,自然气沉丹田,而行百脉,此乃自然之理,不可以人力强求。 06、松肩垂肘,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,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,此乃意会而不能言传者,学者要细心体味,不可泥而行之,不得滞重力沉,难于轻灵。 07、提顶吊档,提顶要天柱 (背脊)直也,吊档气由尾闾向上提也,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,发劲时要天柱中直,切不可含胸驼背,致肺部受伤。 08、练拳一次至少三趟,第一趟开展筋骨,第二趟校正姿势,第三趟再加意形,纯熟之后,一出手便有意形,则进步更速,倘每次一趟,日练十余趟,亦无用处,如年老活动血脉者,不在此限。 09、知觉懂劲,要多推手,自得黏连贴随之妙,如无对手,勤练架子,及时时以两臂摸劲,假想敌人进攻,我以何法制之,日久亦能懂劲。 10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,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,务要使我之重心,对方不能捉摸,对方之重心,时时在我手中。 11、太极拳行住坐卧,皆可行功,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,譬如无意之间,取一茶杯,用力持之,如何感觉,不用力持之,如何感觉,行路之时,举步之轻重,立定之时,屈腿而立,直腿而立,一足着力,双足着力,均可体验之。 12、初步练拳时,觉点身酸痛,此乃换力,不必惊恐,亦不要灰心,半月之后,即觉腰腿轻快,神满气足。 13、架子练熟,推手入门,乃讲功劲,太极拳有粘动劲,跟随劲、轻灵劲、沉劲、内劲、提劲、搓劲、揉劲、贴劲、扶劲、按劲、入骨劲、牵动劲、挂劲、摇动劲、寸劲、脆劲、抖劲、去劲、冷不防劲、分寸劲、蓄劲、放箭劲、等劲…等等以上诸劲,仅述大概,领略各种劲,在知觉运动中求之,一人求之较难,二人求之较易,因人是活物,发劲之外,尚有灵感作用,务在人身上求之,如无对象,在空气中求之,如打沙包、转钢球,俱无用也。 14、太极拳论云其根于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,此发劲之原理也。再有禁忌,如膝不出足尖,伸手不得过鼻尖,上举不得过眉,下压不得过心窝,此古之遗训也。如违此禁忌力卸矣,变化之妙,主宰于腰,如以右手斜左推人,已过鼻尖矣,力已卸矣,但左胸往后稍含,腰部稍稍左转,力又足矣,此变化在胸,主宰于腰也。形于手指者,浑身松灵,刚坚之劲在于手指,则如纯钢松软之条,上有铁锤,向前一弹,所当披靡,无法御之,学者细心推敲,不久可得内家真劲。 15、人乃动物,并具灵感,譬如我以拳击一人,彼人当以手推开,或身子闪开,决不能静立待打,抵抗人之本能也。静物则不然,如悬一沙包,垂悬不动,拳击之后,当前后鼓荡,然其鼓荡之路线,乃一定之路线,向左击之,向右荡回,此乃物之反应也,人则不然,一拳击去,对方能抗能空,变化无定,此人之反应也。拳术家有三字稳、准、狠,等闲我不发劲,发则所当披靡,然何以求稳准狠,先须求灵感,如何求灵感,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行功论内求之,即彼不动己不动,彼微动己先动,须在似动未动之时,意未起形未动之间,争此先着,所当披靡矣。 16、或云练太极拳后,不可举重物,不可用蛮力,此则未必尽然,未学太极拳,一身笨力,全体紧张,既学太极拳,全体松软,筋畅气通,务必练去全身紧张,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,因松软之后,笨力变为真劲矣。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,其力在肩膂之间也。不能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也。故笨力为本钱,松软是用法,用得其法,小本钱可做大事业,不得其法,本钱虽大,事业无成也,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,举重摔角,拍球赛跑,随意可也,不必禁忌,但依编者愚见,各种运动,不如多打几趟拳。 17、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,太极即阴阳也,在此原子时代,何物非阴阳,故行功论有云,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,偏沉双重,阴阳不匀也,故读者于举手投足,务须注意,一阴一阳,一虚一实,老子曰,吾善藏其余,祈揣摩之。 18、太极文武解,文武二字,乃神形之意也,文以养身,武以御敌。 19、以上各点均经验也,理论也,真之功夫,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,功夫纯熟,自得得心,应手之妙,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,多做功夫。余曾曰﹁功夫昔人好,理论今人好。﹂实在理论一多,功夫不专,进境反少矣。拳术界人多讲义气,学者当以尊师重道,厚敬师傅,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你,中国人情如此,不可不注意,虽世俗之理,爱学真功夫者,更当注意也。 20、孟子曰﹁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﹂火之炎上,性也,水之润下,性也,此物之性也。春茂秋杀,天之性也。恶劳好逸,惧死贪生,此人之性也。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,水之遇火,能蒸之使上,松柏心坚,秋冬不凋,人知礼义,见义勇为,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。 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,筋紧缩而短,故力聚于肩膂,既练之后,百脉畅通,筋长力舒,由肩而臂,由臂而腕,由腕而形于手指,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,如得先天本能,则神妙不可思议,学者得此劲后,当知余言之不谬也。